新疆是我國最大的優質棉生產基地,也是我國唯一的長絨棉產區,在我國棉產業和紡織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適應棉產業發展需要,“國家棉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 于1998年經科技部批準在新疆組建,成為新疆第一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中心組建以來,國家科技部發揮中心的行業領軍作用,長期支持中心牽頭完成以棉花攻關項目為主的棉花綜合研究工作。使中心圍繞推動新疆棉花生產技術進步和棉產業升級,不斷加強棉花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工程化研究能力,為促進新疆棉產業科技與經濟結合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聚集科研力量集成創新聯合攻關,提高區域棉花科技創新能力
中心自“九五”開始參與國家攻關項目中的“棉花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與示范”,“十五”作為主標單位負責國家攻關項目中“棉花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開發與示范”的組織實施。在項目管理上中心實行了首席專家負責制、專家監理制和課題滾動管理制。在項目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我們打破行政、地域、行業的界限,融合地方、兵團相關科研院所、大學、企業的優秀人才和技術力量進行聯合攻關;參與協作單位達50多個,聚集了區內外各類棉花科技骨干300多人,其中包含種植、加工、紡織各行業,涉及數十個學科和專業,實現了跨學科、跨行業、跨地區聯合,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棉產業科研體系。不但提高棉產業科技創新的能力,而且有效地實現產學研結合,做到邊研究試驗、邊示范推廣,使成果快速轉化,既獲得了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又檢驗了成果的創新性、先進性和實用性,全面帶動我區棉產業技術升級。
在研究內容上我們注重對涉及棉花生產的各專業的新技術集成創新,構建了“適應高密度棉田的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高密度覆膜栽培條件下的棉花優質高效生產技術體系”、“區域性棉花有害生物生態調控技術體系”、“棉花專一品種專用紗產業化工程建技術體系”等六大技術體系,有效提高了棉花質量和效益;先后建成4個核心試驗區、4個示范區、8個試驗點,遍布全疆各大棉區。通過聯合攻關以及示范區的輻射作用,使新疆棉花生產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全區棉花總產已達195.70萬噸,占全國的34.33%,皮棉單產 112.23公斤,連續十多年多項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成為穩定我國棉花市場的戰略性區域。
二、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建棉紡產業一體化技術體系
中心立足新疆棉花多類型生產優勢,以紡紗市場對棉花類型的多元化需求為導向,圍繞提高棉產業整體效益和滿足紡紗對原棉一致性、穩定性的要求,通過棉花良種繁育、棉花生產、軋花加工、紡紗等環節關鍵技術研究和技術集成,按照“專用品種—專用棉—專用紗”的一體化思路,把產業鏈各個技術單項有機地對接起來,創建了專用棉品種擴繁、種植、軋花生產加工為一體的棉花紡織產業技術體系。同時以品種區域布局為切入點,以科技型企業為創新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實施標準化戰略和區域品牌戰略,通過棉產業技術集成和體系創新,首次提出和構建了集品種選育、擴繁、種植、軋花、紡織及銷售為一體的棉紡產業化模式,實現了專用棉品種—專用棉—專用紗—市場的對接。中心還開展了種子標準、原棉標準、種子加工及原棉軋花、區域化種植技術、檢測等技術標準的研制。標準研制立足新疆本地特點,根據新疆的氣候條件和生產管理水平等,同時,按照國家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提出的新方向和要求,建立和完善了以儀器化檢測為基礎的HVI(大容量棉纖維檢測儀)試驗方法和棉花質量HVI指標體系,提供了棉花纖維快速準確檢測的方法和指標的技術依據,實現了與國際通用標準的接軌。棉花技術標準體系的建立,有力地促進了新疆優質棉的標準化生產水平,提高了原棉質量。
三、強化中心交匯點功能,著力棉副產品開發研究
中心與新疆理化所精細化工工程中心和中石油石化科研所合作,首次將棉籽—棉籽油—生物柴油進行一體化研究,重點進行技術聯結,解決工程化研究各階段關鍵技術難題,目前研究已獲取了生物柴油樣品及工藝參數,對影響較大的酸度控制方面取得較大進展,開始進入物柴油與石<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