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特別關注工廠招工難的問題。因為,招工難引發了工廠員工隊伍的不穩定,工廠員工的不穩定造成了企業管理的難度,直接導致了工廠產品質量的不穩定,產品質量的不穩定又誘發了運營成本的上升。甚至可以說,工廠招工難讓工廠的“工匠精神”成為了泡影。
為什么會招工難?老金的分析用了工廠管理中很常見一種工具:魚骨圖。魚骨圖,又名因果圖,是一種發現問題“根本原因”的分析方法,由日本管理大師石川馨先生所發明。在精益生產管理和六西格瑪管理中,魚骨圖分析的應用非常多。
分析之前,先講段經歷。
上世紀90年代,老金在杭州市區的一家工廠上班,當時的工人構成由三類人群組成,一種是正式工,一般是城市平民,一種是合同工,基本是附近四季青周邊的城郊農民,第三種是臨時工,大多為來自本省偏遠地區的農民,三類人群的數量差不多。城市平民和城郊農民這兩個群體的工人隊伍,相對最為穩定,因為他們的根就在當地,而異地農民們,則換了一茬又一茬。
2000年后就職于杭州郊區五常的一家企業,所有的工人都是合同工,工人的構成變成了兩類,城市平民不見了,只有城郊農民和外地農民。隨著時間的流逝,同事中,城郊農民也越來越少,外地農民的比例卻越來越高。有天和一位城郊農民同事聊天,侃起了工人中城郊農民為什么會越來越少的事。他笑一笑,說出了真相:“我們這里人,要么家里房子很多,靠房租生活,要么拆遷,賠到很多錢,做生意去了。過兩年我家拆遷,可能我也不來上班了。”
這是老金用MINTAB畫的魚骨圖。魚的頭部是現象-制造業工廠招工難,六根大骨是造成現象的六類因素,小骨反映了每類因素的事實。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政策導向、工廠變化、工人來源、工作性質、家庭引導和社會輿論六類因素中,共同的事實都與房子有關。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4年,地方一般公共財政收入7.59億元,而地方土地出讓權收入達到了3.63萬億元。就是說,地方賣地收入已經占到了地方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地方對土地收入的渴求,是地方政府逐年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最大動機,房地產價格的年年上漲、拆遷事業的蓬勃發展,皆出于此。
地價上漲,房價上漲,制造業工廠迫于成本壓力,從城區撤離搬到城郊,因為距離的和收入的原因,這一搬遷讓工廠失去了最穩定的員工來源-城市平民,一部分城郊農民變成了拆遷戶或者包租公,又讓工廠流失了一部分最穩定的員工;然后又是地價上漲,工廠再度搬遷到更遠的城郊,再度流失一部分城郊農民員工,隨著城市如同攤大餅似的呈同心圓狀往外發展,這個過程一再重復發生;等到超越工廠的成本極限時,工廠就會從城郊撤離搬到小鎮或者農村或者內地,最后從中國搬到東南亞、非洲。
中國制造業管理最優秀、利潤水平最高、員工收入平均水平最高的企業-華為,開始逐步撤離深圳(一部分已經搬到東莞松山湖),原因是無法承受深圳的高房價,中國房價之高可見一斑。華為的任正非先生表示,高土地價格,高房價,已經導致了生產要素成本急劇上升,必然導致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下降。
從人口結構上看,中國目前工作的適齡人口并沒有下降,但是為什么工廠招工越來越難?工廠中素質較高、穩定系數較高的兩類人群:城市平民和城郊農民,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展,已經基本從工廠中絕跡了。工廠招工的對象僅剩下異地農民,而且是一類明知這個工作無法讓他們扎根當地的人群,招工能容易嗎?等到連異地農民都招不來的時候,就只能步臺灣的后塵,招越南、菲律賓的外勞了,實際上,廣西、云南等地,外勞已不是稀罕事了。有些工廠用機器人和自動化來應對招工危機,可是,操控、維護和維修這些設備的技師到哪去招呢?
工廠環境艱苦、勞動強度相對高、紀律性強,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問題。買不起房子,卻是讓工廠招不到工人的最大原因。
假如工人的收入足以讓他們過上有房有車有尊嚴的生活,社會輿論怎么會看不起工人?平民家庭怎么會逼著孩子一定要考大學?工匠精神怎么會變成一種可望不可求的情懷?
高房價讓企業的用地、用工成本都大幅增加,而且影響了年輕人對職業的選擇,透支了年輕人的消費能力,導致了市場內需的不足,大量企業出于盈利的目的將資產投入房地產中,嚴重影響了主業的發展。這一切,都是高房價帶來的惡果。
高房價,中國經濟的癌癥。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