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界的工業革命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人類和牲畜不需要動手就可以完成勞動。冰涼的蒸汽機含著燃料慢慢變熱,隨著溫度的上升產生出比千百匹馬還要強大的的力量(工業革命使馬的數量急劇減少)。這就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時代。
19世紀是電氣時代。電,能夠更有效地儲藏及利用能源。這個時代,工業革命漸漸更加專業化、體系化。福特T型車更是采用了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打響了大規模生產的第一炮。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征便是大規模生產。
隨著IT技術的迅速發展,20世紀后半葉進入了高度自動化的時代。杰克·韋爾奇的“六西格瑪”標準追求極度無缺點,豐田公司的準時制挑戰庫存管理極限。第三次工業革命,正是利用這些技術和IT技術,追求完美生產效率的時代。
現在我們進入了2016年,這個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代。工業4.0。現實與虛擬空間相互交融,出現了“信息物理系統”這個奇妙的關鍵詞。虛擬空間與現實的物理空間相互交織而誕生的新產物正在對這個時代產生莫大的影響。
機器人的學習能力正在威脅人類的工作
從上方右側的圖中可以看到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的智能工廠。需要低熟練度的反復作業被機械臂所取代,人類只需要做監控管理機器的工作。機械臂既不會覺得累,隨著技術的發展還可以定期更新換代。甚至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的熟練度可以學習其自身積累的經驗,得到提高。
依據M2M技術,機器人被設計成智能工廠通力合作的一員。現在,通過網絡的交流正在呈幾何倍數增長。這是因為這種網絡交流不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更存在于人與事物,事物與事物之間。通過物聯網相連接的事物數目正在以全球人口數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呈幾何式增長。
虛擬的信息物理系統是?機器的社交網絡!
數據分析和工廠智能化,都要依賴于人工智能
技術的發展使得物聯網的成本效率逐漸上升的同時,數據量也隨之更加迅速地增長。在云計算中收集到的巨大數據如果不加以分析就等同于無用之物。因此,出現了以數據分析為核心競爭力的智能工廠、智慧城市等等。“信息物理系統”便是在柔軟的虛擬空間中實現冰冷的機器與機器之間的相互溝通、合作與進步。簡單地說就是讓機器像社會成員一樣,互相之間交流溝通的網絡。說得更簡單一些,就是“機器的社交網絡”!
智能機器讓工廠的效率得到了極大幅度的提高:庫存減到最小,在機器出現問題之前就能夠事先預防,分析數據做出正確預測使次品量減到最少,根據分析實時數據做出的人工智能判斷來管理需求與供給。
第四次工業革命炮彈,命中白領和管理層了么?
現在在瑞士的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大家以這樣的背景為基礎,預計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白領和管理型的職位會迅速的減少。WEF的報告書提到,在以后的4年間,全世界將有470萬個白領/管理型的職位消失。報告書中還提到,預計2018~2020年之間,機器人技術和機器學習(ML)會正式的得到擴散。如果你覺得還有兩年時間的話,那只能說明你對未來的危機反應過于遲鈍。現在我們好像正處在黎明前的黑夜,滿懷著期待的心情,等待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機器人正在滲入我們的生活
2014年,全世界機器人的銷量達23萬臺,并且每年的增長率約為30%。雖然,目前的賣出額大概有12兆韓元左右,但想想30%的增長率的話,應該很快就能實現成2倍的增長。據初步統計,截止到2014年為止,工業用機器人銷量最多。最近,家用機器人和無人機的銷量劇增。如果將這些都考慮進去的話,機器人的銷量簡直可以用陡增來形容。而且,機器人不是人類,工人的工資要按照每年的通貨膨脹情況逐漸增加,但機器人的采購費,隨著技術進步 (增加生產效率+機器人零售價下降) 正逐年降低,可見機器人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目前,中國是機器人銷量最多的國家,其次是韓國、美國、日本、德國,這五個國家大約占領了70%的機器人市場。
“現在,讓我們來拓寬一下機器人的概念吧”
機器人,不僅僅局限于是具有物理性的機器。將機器人定義為,和人類有一定相似性的人工智能系統,才更符合目前的情況。人工智能技術,目前已經實現了飛躍性的發展,但仍無法滿足人類的好奇心。然而,在數據成幾何式發展的過程中,研究如何高速的分析數據,成了提高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
物聯網,O2O等通過收集和分析數據,來推斷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這正是他們的魅力所在。過去市場營銷方面的專家,已經開始被能夠分析數據的人工智能系統所替代。人工智能系統,可以通過分析無數顧客的信息,來自動進行合理的判斷顧客的行為模式;并能通過分析無數的案例,用以此類推的方式來推測顧客的行動。
目前,人工智能的技術還不成熟。就拿IBM的人工智能沃森來說,它也需要人類的輔助,才能運轉。不僅如此,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一些人類進行輕微幫助,機器就可以自主學習的技術,也還在發展當中。這些技術在人工智能現場,活用的可能性提高已經成為發展的大趨勢。人工智能技術,如果應用于商業化,可以有效地利用資金,這是以往所不能及的。美國的IT企業宣稱要設計開放性的生態圈,讓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到人工智能的行列里。最近,IT企業共同的生存戰略,正是所謂的“開放性”。
如果說,機器人是具有人的特性的機器的統稱的話,機器人就應該能夠進行感知、思考和判斷,并且能夠抓住正確的行動時機。全世界無數的創業者和技術人員,都在開發機器人的這三項能力,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谷歌,為了能夠研制出能夠自主行走,并且能夠跑來跑去還能保持平衡的機器人,收購了Boston Dynamics等10多家公司。不久以前,谷歌公開了像獵豹一樣,能夠自由奔跑的機器人的腿,震驚了全世界。IBM的沃森,主要從事識別人類思想的人工智能機器的研究。沃森曾和國際象棋高手進行過對決,不過現在好像也和谷歌一樣,開始走人工智能的路線了。IBM一直以來投資數兆韓元才研究出的沃森,為創造以人工智能-沃森為主題的巨大的生態圈,毫無保留地使用了自己的機械性人才。不過,如果運作盈利平分收益的產業模式的話,它就和蘋果的IOS生態圈沒什么區別了。既然需要投入這么多資金,在行動時一定要謹慎。因為,投資給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企業,不會在沒有成果的情況下,一直盲目的追加投資。
目前,已經不是質疑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到底能否實現的時候了。軟銀董事長孫正義和阿里巴巴的董事長馬云以及富士康的董事長,三人正聯手,將可以識別人類感情的智能機器人Pepper進行大規模生產。無人機,就是在天上飛的機器人。世界上最大的無人機制造商,中國的DJI的一款產品的賣出額,就曾創過1兆韓元的記錄。
目前,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連正式商業化的初期都還沒進入。4年之后的2020年,可能會正式實現商業化。為什么是4年后呢?因為預計在那個時候,人工智能技術,可以從現在需要接受人類幫助,才能運作的半自動化機器學習,向完全不需要人類的幫助,可以獨自判斷和學習的人工智能化系統發展。不過,需要投資者和創業者想清楚,有一得必有一失,想未來有所得到,現在就放棄一些東西,相當于要下好賭注再向前走。因此,展望2016是期待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熱情的投資和創業的熱潮席卷全世界的一年。
Outro : 創業,投資還是做項目
現在,我們應該成為創造出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創造者,或者作為敢于嘗試邁出那一步的投資者。亦或,應該做大眾喜愛的項目。雖然,創造出核心的技術,可以震驚世界,但另一方面,會增加那些無法適應新工作環境的人的彷徨、不安和焦慮。我們到底準備好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了么?或者說,是不是還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做著白日夢,靠著沒有任何依據的而且已經過時的期待活著呢?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