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圣誕節的到來,我們的2014年也已經接近尾聲。回顧這一年里中國制造依然是成本高漲,由于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競爭及東南亞低價人力影響,中國制造加速了產業轉型升級;這一年里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十迅速,互聯網概念開始跟工作融合;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等概念已經成為時代的新熱點。
2014無論是市場,還是政策上對工業自動化行業都是一個積極的推動,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在轉型升級過程產生了巨大的自動化需求,一些外國自動化企業精英早就盯上了中國市場,他們大刀闊斧的搞本土化經營,并購國內企業,不斷深入中國。這一年里也有人提全球正面臨著制造模式的變革,新工業革命向我們快速走來,并帶領本土企業建立產業聯盟,大建數字化生產線。
在中國自動化行業的2014年里有人舉足輕重,也有人默默無聞,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行業發展的現狀和行業領軍人物的先進事跡,小編整理出來2014年工業自動化行業中在行業媒體暴光最多的,在行業最有影響力的十大人物。
1、通用電氣CEO--伊梅爾特
人物簡介:伊梅爾特1978年畢業于Dartmouth大學,并獲得應用數學學士學位。1982年獲得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82年加入GE公司后,先后在GE塑料、家電和醫療等業務部門擔任多個領導職務,1989年被提升為GE公司副總裁并于1997年進入GE金融董事會。
精彩語錄:我的要求就是我們團隊在中國實現本土化,能夠更多地關注客戶的需求,特別是在中國做出滿足于中國市場的獨特創新。
事跡:伊梅爾特自2001年起就一直掌舵通用電氣。有報道稱伊梅爾特已和董事會舉行多次會談,考慮將CEO的任期縮短至10到15年之間。與前任韋爾奇一樣,伊梅爾特在45歲時晉升為CEO,他已花費整整13年打造“伊梅爾特王朝”。綠色創想、健康創想、反向創新、工業互聯網......任何最前沿的趨勢都會成為納入GE的企業戰略。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知情人士稱,通用電氣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Jeff Immelt)可能會在20年任期結束之前提早離職。
GE最近一筆引人注目的大收購則是GE以169億美元收購阿爾斯通。兩者在能源設備上有諸多類似產品,在蒸汽輪機、燃氣輪機技術方面互補,海上及陸上風電也各有所長,這一合并將催生全球性能源設備及服務的新超級巨頭。這被視為伊梅爾特全面提速的標志。
伊梅爾特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信心并抱有很高的期望。為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典型特征,公司雇傭了大量中國雇員進行本土化的研究,成效斐然,其中在能源、醫藥等多個領域獲得了相當的市場份額。伊梅爾特認為在中國新一輪的經濟社會改革過程中,中國的企業需要重視技術與管理兩個層面的創新,政府也需要放權于市場,使各種資源和要素達到最優的配置。伊梅爾特稱,公司第四財季業績表現有所改善,預計明年中國業務將實現17-19%的增幅。
點評:伊梅爾特有兩個舉措:一是持續開發新技術,并投資新興市場;第二則是簡化業務流程并培養優秀人才。他精兵簡政,收縮資本規模,聚焦傳統核心業務,他計劃到2016年將金融業務的利潤降至25%以下(2013年,這一數字為45%)。伊梅爾特實現了高層管理者的本地化,他期待下一步與中國國企建立更多的合作,進行更多的本土化制造與創新。伊梅爾特還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概念,和德國的“工業4.0”有異曲同工之妙,通用電氣將在2015年開放其predix操作系統,以參與到全球工業互聯網的搭建之中。
2、西門子CEO--凱颯
人物簡介:凱颯畢業于雷根斯堡專業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1980年加入西門子股份公司零配件集團;1987年成為西門子半導體公司(馬來西亞、馬六甲)商務項目負責人;2004年10月,進入公司最高管理層,任職西門子股份公司首席戰略官;2006年5月,成為西門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委員、首席財務官;2013年8月,接任西門子股份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
精彩語錄:一個好的公司文化可以允許人們犯錯誤。在我剛剛就任西門子公司CEO的時候我提出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如果犯了錯誤又可以從錯誤中吸取經驗的話,你不會有麻煩,如果有麻煩的話就要尋求我們的幫助;第二件事,如果你不知道事情該怎么做,或是你的上司沒有告訴你怎么做的話,你就要像主人翁一樣來做這件事。
事跡:2013年,56歲的原CFO凱颯拉替羅旭德出任西門子股份公司的總裁兼CEO。外界評論稱,羅旭德提前離開西門子也是因為近期西門子的業績欠佳所致,他的任期原定是到2017年。接任總裁職位的凱颯表示:西門子既沒有陷入危機,也無需做出重大結構調整。我的目標是讓西門子平穩回歸,并打造一支高績效團隊。
凱颯一邊繼續執行60億歐元成本削減計劃的一部分,未來一年間公司將裁員1.5萬人,但同時向員工派發約440000股公司股票,總價值約為4100萬歐元。這與2013年派發的350000股相比,派發的股票總量增長25%。至此西門子股份公司的員工股東數量達到140000人左右,比2009年增加50%。西門子在職員工和前雇員共持有西門子股份公司大約5%的股份,是公司最大的股東群體之一。
上任9個月后,凱颯推出全新的“公司2020愿景”,描述西門子未來將專注于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在這條價值鏈上,西門子確定了自身最具增長潛力的若干領域,公司正在資源配置上向這些增長領域傾斜。在西門子“2020公司愿景”中最大的改變是取消了“業務領域”層級,重歸扁平化組織。西門子從原來的16個業務集團合并為9個,西門子中國也將按照此新架構運作。
點評:凱颯的前任為他留下了一個并不容易超越的局面,如何帶領一家資歷過百年的企業順利實現轉型,成為凱颯上任的一個難題。但凱颯沒有辜負股東的期待,最新發布的2014財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凈收益從2013年同期的11億歐元攀升至14億歐元,工業和基礎設施與城市業務領域的營收也分別增長了3%和8%。如果說“西門子人”這個身份有利于凱颯在西門子內部推行他上任之后大刀闊斧的機構和業務改革,那么在給予員工公司股票上的慷慨舉動無疑是希望將公司利益與員工利益綁定得更為緊密,從而獲得改革推進的足夠認同。
3、ABB--顧純元
人物介紹:顧純元先生擁有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專業學位和瑞典斯德哥爾摩皇家理工學院工程博士學位。他于1989年加入ABB,在加入ABB之前,他在皇家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他熟練掌握中文、英語和瑞典語。在工業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領域,顧純元是全球公認的行業專家,多年擔任ABB中國機器人業務負責人。
精彩語錄:1、要實現智能制造,需要提供自動化模塊。這里的模塊可以是一個產品,也可以是智能單元。這些自動化模塊,既可以獨立完成工作任務,同時具備通信協議,能夠與其他系統進行融合,幫助用戶實現整個系統的智能化。
2、以前我們進入中國,因為市場有需求,直接把技術和產品銷售過來,這是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我們為了更好地響應這個市場的需求開始制造,制造不完全是因為成本,更多地是為了更好的為客戶服務。
事跡:自今年元月1日,顧純元先生接過帥任,執掌ABB北亞區及中國業務,成為該區域首任華人掌門。顧純元博士帶領團隊不斷推動ABB業務本土化進程,通過持續投入和優化研發布局提高本土研發與創新能力,促成ABB機器人業務全球中心、機器人研發業務全球中心、機器人整車噴涂實驗中心、流量和液位儀表全球研發中心、超聲波明渠流量計業務全球中心、過程分析系統業務全球中心、制漿造紙業務質量控制系統和紙幅成像系統全球卓越運營中心、動力總成全球技術中心等ABB多個全球業務中心先后落戶上海,有力地支持著ABB全球業務的發展,也為上海打造高端裝備制造業貢獻力量。
9月9日,ABB集團在倫敦發布了其全球戰略,其中國戰略也備受關注。對于當前出現的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聲音,顧純元表示,盡管現在看來經濟增長百分比相對減弱了,但畢竟還是在保持全世界少見的7%-7.5%的增速,中國城鎮化進程還將保持高速度這一點對于ABB來說,意味著更多的市場可能性。
據顧純元博士介紹,就在不久前ABB剛剛發布了面向未來的雙臂機器人Yumi,未來雙臂機器人的裝配中心及整個研發中心將在上海啟動;今年ABB電動汽車的生產與研發也將落地中國;除此外,ABB也在廈門投資3億美元打造集制造、研發和服務為一體的工業中心。這些本土化項目的啟動或落地,也勢必將開啟ABB新一輪的高速投入與發展。顧純元博士坦言,ABB有信心也將積極參與中國的節能減排、城鎮化的計劃,投身于智慧中國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
ABB與合作伙伴在智能城市與電網、智能制造與生產、智能家居與樓宇三大領域積極推動智能技術和解決方案的開發,并為南水北調、西電東送、北京奧運場館、首都國際機場、京滬高鐵以及上海世博會場館等眾多國家重點項目的建設提供了電力與自動化技術和解決方案,支持國家的電力、工業、交通和基礎設施升級,實現進入產業鏈高附加值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的智慧跨越。
點評:顧純元博士一直致力于推動全球領先的機器人技術在上海的發展,成功打造高度本地化的工業機器人價值鏈。今年4月,顧純元博士還入選“浦東年度經濟人物”16強并榮獲國際視野獎。顧純元博士加強了ABB自動化業務的本地化力度,大力推廣增效節能技術的研發、生產和應用,切實推動了高端技術裝備制造業向可持續的方向快速發展。
4、中科院--王飛躍
人物簡介:現為復雜系統智能控制與管理國家重點科學重點實驗室(籌)主任、兼任中國科學院社會計算與平行系統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西安交通大學軟件學院院長、亞利桑那大學機器人與自動化實驗室主任、復雜系統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和中美高等研究與教育中心主任等職。多年來王飛躍致力于智能控制理論與方法的研究,系統地建立了一套關于智能控制的理論與算法體系,并在工程項目中得到驗證和應用。
精彩語錄:智能產業確實來了,我們應該想一想,哪些應該是我們自己做的,我個人是反對跟著社會的工業4.0這種概念跑,我們不能自己花錢把別人的東西做好了,產權不在你這兒,最后只能是代工。
事跡:10月在美國圣地亞哥召開的2014年IEEE系統、人與控制論國際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Systems,Man,andCybernetics,IEEESMC2014)上,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研究員獲諾伯特·維納獎(NorbertWienerAward)。諾伯特·維納獎是為紀念“控制論”創始人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而設立,由IEEE系統、人與控制論學會(IEEESystems,Man,andCyberneticsSociety)管理,是該領域的最高獎項。
11月,王飛躍發表了《工業4.0——皇后的新衣?》,文章表示從科研角度而言,“工業4.0”就是“皇帝的新衣”!即便換成研發應用的角度,“工業4.0”也只能算是“皇后的新衣”——雖然不是裸體,但也只是身著T臺上的時裝,其唯一可能的結果就是為德國創立了未來的工業品牌。要害在于:不同于“大數據”“物聯網”或“云計算”等名詞,一旦“工業4.0”成為未來全球工業界的“時裝”品牌之后,除了德國,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或許就只能扮演打工、代工或者“山寨”的角色了。顯然,我們不希望也不愿意看到這種工業的未來。
11月27日王飛躍在“2015:預測與戰略”年會上表示,中國智能技術研究人才還是少,雖然科研人數多。國際上發表的相關文章,華人已經占80%甚至90%以上,但是,在這個領域的發言權、影響力非常小,有時候不能光憑人數。一些研究對生產力的發展并沒有起非常大的作用,雖然中國人多,但中國的投入其實也是相當大的。
王飛躍還在會上說,“中國對機器人的研究也非常熱,我蠻擔心的,現在有點機器人大躍進,我們實驗室一大批人做機器人,每個部門都出機器人發展報告,我們培養的人才跟實際要求的差距非常大,國外不敢擴的太快,各個地方提出以機器換人,我擔心跟當躍進時大煉鋼鐵一樣,出來都是廢鐵,缺乏把智能技術用起來的人才,國家在這方面應該做一些引導性工作,使之實實在在的用起來,避免以前出現的大躍進、大浪費的現象。”
點評:作為中國智能系統和復雜系統領域早期開拓者之一,王飛躍為中美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王飛躍很早就提出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他反對跟著所謂工業4.0跑,強調在合適的地方創新、自主研發。
5、發那科--稻葉清右衛門
人物簡介:稻葉清右衛門,1928年3月出生于日本茨城縣,1946年畢業于東京大學第二工學部精密工學科,后進入富士通,1972年創辦發那科,帶領公司成為世界最大的數控系統制造商。
精彩語錄:人們一般都有一種心理,他不在乎花大錢,但卻喜歡占小便宜。如果樣樣服務都跟他們算小賬,不僅很麻煩人,也使旅客每次都覺得被敲了竹杠,自然非常反感。
事跡:稻葉對自己,也同樣嚴格要求。在當社長的日子里,稻葉一年中總有100天在國外出差,每天早上8:50上班,沒有一天在晚上9點前離開,更是經常工作到半夜。“我自己從來都是全力以赴,所以對部下也是這樣要求。”
如果員工工作不夠認真、上進,他會拍著桌子大聲訓斥。在發那科,會客室是茶室風格,據說是稻葉清右衛門的興趣;早前,發那科買下了描繪江戶時代居住在長崎的荷蘭人生活的史畫600份,據說也是稻葉的興趣;稻葉的公務車是雪鐵龍,還是他的興趣……看起來,發那科好像成了稻葉一個人的帝國。但實際上,很少聽到外界對其有“把企業個人化”的批判。因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稻葉的行動,從不出于私欲私利,全是為了公司考慮。
稻葉清右衛門對發那科的用心還不止于此。早年間有一次,發那科為了與西門子公司進行技術合作,設了酒宴。據當時參加宴會的小林回憶,對方可能醉了,忽然提議要“坦誠相見”,稻葉二話沒說就開始脫衣服,最后雙方都脫了個精光。“稻葉其實一點沒醉,但他認為這次談判對發那科非常重要,如果對方脫了自己不脫,可能會破壞雙方的關系,所以在清醒的情況下仍然脫個精光。”
曾經有人問過稻葉對發那科未來的期許,他表現得十分淡然:“現在我沒能實現的,我并不期待未來全實現,繼任者也不用像我一樣做事,只要能讓發那科完整存活下來,就夠了。”
點評:一般人看來,發那科默默無聞,其實他們是機器人界的微軟。如果富士山爆發摧毀發那科,全球都會停止運作。他一輩子舍棄“小我”,把全部的人生賭在了事業上,也最終在發那科實現了“小我”。《待續》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