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公司緊密結合企業發展,積極響應國家兩化深度融合戰略部署,堅持信息化與電力生產全過程的深度融合,大力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實現了電網發展方式的轉變;堅持信息化與公司管理全方位的深度融合,有力支撐了“三集五大”體系建設,實現了公司管理方式的轉變。
信息化促進電網發展方式轉變
2012年9月7日21時,一場暴雨突襲陜西安康,330千伏金柞線遭雷擊跳閘。安康供電局送電工區線路班員工立即進入輸變電監測系統的雷電查詢模塊,查詢線路跳閘時的落雷情況、線路周邊的雷電發布情況,根據保護測距、雷電流數據、定位數據,僅用30分鐘就確定了雷擊點鎮安縣東坪鎮125號桿塔。
鎮安縣地處秦嶺大山深處,東坪鎮更是山高路遠,在沒有安裝使用輸變電監測系統之前,安康供電局送電工區線路班完成此類任務,必須根據保護區段進行查找,需投入20人、3輛車,需5~6小時才能趕到和發現故障點。截至2013年2月,陜西省電力公司變電類監測裝置接入率94.9%,輸電線路監測裝置接入率91.1%,為電網應急搶險指揮及生產決策提供了參考。
這只是信息化建設促進國家電網公司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通過“十一五”以來的信息化建設和持續推進的信息系統深化應用工作,公司建立了總部、省(市)電力公司兩級一體化企業級信息平臺,實現了總部、省(市)、地市縣公司的三級應用,建成了一體化企業級信息系統,已全面覆蓋公司2200余家縣級及以上單位,以及公司所有直屬單位,實現信息系統縱向貫通、橫向集成。
“信息化極大地促進了電網科學發展,拿電網生產管理來說,我們依托生產管理信息化,建成了"大檢修"業務體系,實現檢修專業化和運維一體化,強化生產管理與其他業務的協同。以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為主線,以精益化管理為重點,構建統一、高效、集約的生產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運檢一體化的管理,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效益,提高了供電可靠性。”公司信息通信部綜合處郝悍勇介紹說。
到2010年,公司智能電網總體水平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企業管理信息化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中央企業排頭兵,總體上達到了兩化融合在集成提升階段的高級水平。
信息化促進公司發展方式轉變
“公司信息系統每天的應用人數近70萬人,每天通過信息系統產生10萬多個財務憑證、1萬多條物資出庫記錄,管理6000多個基建項目、近8000萬條設備臺賬,處理工作票和操作票3萬多張、營銷工單200余萬張,流轉公文40多萬份。”郝悍勇說,公司的信息系統已經覆蓋到各個管理領域和業務環節,大幅提升了人財物等重要資源集約化管理水平,促進了公司“五大”體系核心業務管理水平的提升。
“公司電子商務平臺實現了對電網工程建設服務類采購、電能表采購業務的系統支撐;完成24家直屬單位系統實施及兩家試點單位全流程業務應用。”國網物資有限公司電子商務平臺支持處處長孫偉毅在介紹公司電子商務平臺時很是驕傲。
孫偉毅說,要提升物資管理水平,尤為需要電子商務平臺提供信息化支撐。自電子商務平臺上線以來,集中規模招標采購累計采購金額12971億元,節約資金1012億元,在規范業務模式的同時,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信息化在提高公司的營銷管理效率和客戶服務水平上同樣不可或缺。2月17日,安徽合肥供電公司市場和大客戶服務部高壓客戶經理班班長王欣在網上營業廳收到一份報裝申請,她立刻與申請人劉明亮取得了聯系,受理了這項業務。
劉明亮是合肥市軌道交通2號線的施工負責人,這次報裝的是該項目的基建用電工程,這也是他第二次使用網上營業廳辦理報裝業務了。
提起網上營業廳,嘗過甜頭的劉明亮滔滔不絕,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這次報裝我至少少跑了4個來回,節約了60%的時間,還省去了大量紙質資料的準備時間。這個網上營業廳真是太方便了。”他說。
公司通過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不斷地發揮規模優勢,集中監控和調配財務資金等核心資源,有效支撐了企業內部的集團化運作,實現了企業外部基層單位生產經營管理數據的及時獲取,促進了集約化發展。公司信息化已深入管理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持續創新的管理模式,有力地提升了公司競爭力。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