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不要對世界經濟所謂的‘二次’探底有什么詫異,‘三次’甚至‘N次’探底都有可能。當前全世界都在經歷的這輪經濟危機,產生原因及演進程度十分復雜和嚴重,有可能持續10年甚至更長,所以中國不能指望國際經濟能在短時間內真正復蘇,這將是中國未來一個時期都將面對的國際大背景。”
在日前中國工程院召開的戰略性新興型產業培育與發展高層論壇上,中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齊建國深刻地指出,“西方發達國家如想走出困境,惟一的辦法就是開發新的技術,創造新的需求,發展新的產業,繼續新技術租金和高級制造業生產超額利潤。”而中國的出路則是“必須要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性,發達國家200多年走過的路,我們要用50年走完,其中的各種問題會不斷疊加,為此我們要用科學發展的辦法進行解決。”
未來競爭就是新興產業競爭
在齊建國看來,西方發達國家傳統技術已經受到來自新興經濟體的有力競爭,技術租金空間被嚴重擠壓,傳統制造業已經沒有競爭優勢可以獲得利潤。即使對新興經濟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政策,其傳統制造業,包括信息技術制造業,仍然會被其他國家所排擠,因此探索滿足未來需求的新技術才是西方發達國家擺脫困境所能采用的惟一選擇。
當前西方發達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所選擇的,要加快發展的新產業和主攻技術方向,正是基于先進制造,以及信息技術等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據介紹,目前發達國家均已提出了各自的框架計劃,如美國提出了《美國創新戰略:促進可持續增長和提供優良的工作機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英國提出了《構筑英國未來》;日本提出了《面向光輝日本的新成長戰略》;韓國則是提出了《新增長動力規劃及發展戰略》。這些規劃和框架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包含的重點領域是都涵蓋到了先進制造、新興信息技術產業,以及生物產業等。
未來,美國計劃將要安排1000億美元用于支持重點領域的創新,如信息技術、生物燃料、新能源、寬帶等。此外還要加強基礎性和前沿性技術研究,加大制造業技術創新計劃實施力度,用于技術創新計劃的財政預算從2009年的6000萬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1億美元。
而根據美國的《復蘇和再投資計劃》,美國將在無線和寬帶網絡領域投資47億美元,交通運輸為205億美元;英國為了保持其世界領先地位,計劃要以建設世界級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為支撐,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生物產業、數字經濟、先進制造和金融服務業;而日本提出,到2020年GDP名義年均增長率要超過3%,從2009年的473萬億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650億日元左右。產業方面是要發展信息和通信技術,并改革創新體系;韓國將會重點發展6個產業,22個重點方向,歸納以后不難看出,這些重點皆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有關,如新興信息技術產業、能源環境、運輸系統、生物、產業融合(機器人,新材料與納米融合等)。
齊建國指出,“種種跡象表明,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性突破關頭。未來國際競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新興產業的競爭。能否把握新科技革命發展和全球經濟調整的歷史契機,順應世界經濟科技發展方向,有所作為,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我國未來的國際分工地位”。
寬帶引爆信息產業技術突破
“形成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往往需要一個技術群,而不是某項單個技術。許多新能力和趨勢的形成,均涉及到多項技術的混合運用,只要其中一項技術發展不夠成熟或者存在限制,都會影響到潛能的發揮。”
論壇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徐志偉,在談到新興產業技術發展時指出,“我們需要善于發現其中的短板技術,要學會通過突破短板技術來引爆一個新興產業。在做新興產業技術突破的戰略布局時,不但要考慮‘揚長’,發揮優勢,還要特別關注‘引爆點’技術。在中國,云計算、智城市等許多應用的推廣度受限于網絡的帶寬,為此,寬帶網絡就是一個‘引爆點’技術。”
據國際戰略研究機構預測,未來2年內,主流技術將會是托管虛擬桌面、媒體平板電腦,而在未來5年內,大數據、云計算、語音識別、文本分析、社會化分析則是主流技術。未來10年中,自然語言問答系統、3D打印、眾包、語音翻譯等則是主流技術,10年后,物聯網、量子計算、腦機接口、移動機器人、自組織傳感網等將會成為主流技術。很顯然,這些技術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比較中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技術差距之后,徐志偉指出,我國的云計算應用、IPV6普及率等都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網絡數據量產生值也是遠小于發達國家,而十分重要的寬帶建設,由于滯后,已經成為阻礙我國推進信息化和發展信息產業的瓶頸之一。
“一定要重視加快寬帶建設對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杠桿作用,寬帶普及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GDP就能提升10%,寬帶速度提高一倍,可以促使GDP增加0.3%。”為此,徐志偉建議,國家相關部門能夠加大寬帶建設力度,盡快制定包括支持云計算在內的寬帶建設規劃,設定目標和時間表。要出臺配套政策,對西部、農村等地區的寬帶網絡建設給予適當補貼,降低點對點寬帶的費用,并對數據中心的從業者使用清潔能源進行直接補貼。
以智能制造應對全球高端挑戰
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包含一項非常重要的產業,即智能制造裝備。大前提是要有信息技術作為保證,其核心則是智能技術與信息技術,機械加工技術的緊密結合。
在此次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恒指出,“為什么美國人提出輪到中國人為制造業擔憂了?是因為美國制造業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其中人工智能、機器人、數字3D制造是其三大利器,美國在高端制造領域已經具備發展優勢。”
盧秉恒指出,“智能制造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的集中和深度融合,是高端裝備的前沿、核心,未來制造業的基礎,同時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數控制造裝備產值1600億元,其中高端進口則需要1000億元,從這一角度來看,由于智能制造裝備成本增加很少,增值和產品競爭力大大增加,為此智能制造裝備將是代高端裝備的主要形式。
實際上,智能制造裝備是在裝備數控化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更先進、更能提高生產效率和制造精度的裝備類型,尚屬比較新的概念,是高端裝備制造業中惟一尚未被市場充分挖掘的金礦。據研究機構預測,智能裝備制造產業在未來5~10年內將會進入高速增長期,未來5年則有望實現年均25%以上的增長。
目前,市場上只是對航空航天、軌道交通、海洋工程裝備四大產業發展前景十分看好,但對智能制造裝備還缺少足夠的認識。盧秉恒指出,眼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還處于由自動化向智能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各類裝備的智能化發展程度不同,一些行業的自動化還沒有完成。真正的智能制造裝備是可以根據加工狀態的監測信息,判斷加工狀態是否最優,并加以調整和試探,在線實時尋優。
現階段我國發展智能制造裝備還需解決幾個關鍵性問題,如傳感技術與產品基礎差,急需研究和發展。產品種類多、批量小,難以引起大型企業和政府相關部門的關注。加工工藝優化深入研究也不夠,未能形成針對各類材料、各種刀具、各種機床的可執行應用的智能軟件模塊。尤其是熱加工裝備。熱加工基本處于工藝無法精確控制狀態。此外,還缺乏相應的數控系統,機床結構設計和功能無法滿足高端產品的制造要求。
為此,盧秉恒建議,國家既然把智能制造裝備列入到戰略新興產業之中,那么就需要把握住發展技術方向。一是要網絡化。無線傳感網絡是采集機床加工及工作狀態的有效途徑,包括生產系統的優化,生產效率的最大化,故障遠程監控等。二是控制軟件模塊化。在現有的裝備基礎上,集成傳感器與智能控制軟件,即用傳感器和控制軟件改造現有制造裝備為智能制造裝備。三是智能層次逐漸推進。目前裝備中應用的往往單項智能技術,今后需要將多項智能技術同時集成在一臺裝備上,逐步提高裝備的智能程度。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