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新農村是國家實現小康戰略目標重大舉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農民的生產、生活質量。9億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構建好農村消費安全環境,才能有效保護這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
然而目前農村的消費環境的惡化,給新農村建設大打了折扣。換句話說,農村消費環境安全問題的顯性化,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瓶頸。在民間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把農民消費者戲稱為農民“消廢”者,從中不難看出農村“消廢”市場之嚴重。因此,新農村要建設好,首先就要“消除”農村的“廢品”,開展一場農村消“廢”運動。
大量的案例表明,曾經蕩漾在農民臉上的綠色優勢已經不在,更多的是:痛苦、呻吟。如今的農村已成為假冒偽劣商品的集散地。
從理論上講,這是典型的現代商業倫理的扭曲和畸形消費心理的變異而導致商業活動中的欺詐和傾銷心理上的僥幸行為。一方面是農村市場準入機制和管理機制的不健全;一方面是農村消費市場的不完善和消費心理的不成熟。一方面是商業道德、商業倫理的或缺,有的甚至以身試法,把農民當作廢品消費的載體,也暴露出一些為富不仁的商販人性的泯滅;一方面是一些農民的攀比心理、擺闊心理、求賤心理給“消廢”市場提供了土壤。“消廢”品在農村市場上的惡性循環,也反映出我們的工商、技監、藥監、教育、文化等部門在農村市場管理上的疏漏。
消“廢”運動,政府應首當其責。就是說在建設新農村的進程中,政府部門要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務產品。
那么,在當前構建農村消費安全環境中,我們的政府部門應著重做哪些工作呢?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村消費市場準入機制;加大對農村傾銷假冒偽劣商品的不法商販的處罰力度,要讓其在難以賠付的成本中束手就擒。要借鑒國外好的經驗―凡是向消費者傾銷假冒偽劣商品者將其罰得傾家蕩產。其次要建立健全農村消費品市場物流配送體系,減少中間環節,從源頭抓起,使不法商販無機可乘。再次要加強對農民“預防、識別、消法維權等”方面的宣講和培訓工作。(可組織一批優秀的專業對口的大學生,利用寒暑假到農村去宣講)增強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把農民的損失降到最低點。第四,各級行政執法部門和意識形態的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農村消費市場和文化市場跟蹤服務管理制,實行層層負責,并且有嚴格的獎懲制度,尤其是監督機制。
如今該是向農民吹響“自我預防、自我維權、安全消費、綠色消費”號角的時候了。要還農村“消廢”者為消費者的本來面目,還鄉村消費市場一片凈土。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