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貴峰
10月22日,勞動保障部辦公廳副主任尹成基向媒體表示,勞動保障部將著手研究建立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以解決我國收入分配差異。(見10月23日《北京商報》)
十七大報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很明顯,這是勞動保障部對十七大報告的一個及時和積極的回應。職工工資收入及其增長,均屬于初次分配的范疇,而一個堪稱“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無疑是一個能“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的分配機制。那么,如何才能建立一個凸顯公平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呢?從現實狀況看,筆者以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破除行政性壟斷,強化市場競爭機制。據國家發改委年初發布的收入分配報告顯示,近年來,行業差距進一步擴大——平均貨幣工資收入最高最低行業之比由1.76∶1擴大為4.88∶1,金融保險、郵電通信、電力煤氣等壟斷性行業的平均工資增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因此,要讓初次分配或工資增長更加正常、公平,就必須著力破除壟斷,強化以競爭為核心的市場機制,通過拆除行業準入壁壘、推動公平競爭。
市場競爭機制并不是非公平的單純效率機制,因為競爭機制固然有其過分逐利而可能導致不公平的一面,但也有公平的一面,如競爭可打破壟斷,使企業不會不計成本地盲目抬高其職工工資,可以使企業為保持其足夠的市場競爭力、維護其人才吸引力,又不至于過分壓低職工工資。于是,充分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利潤及收入分配在不同企業之間的相對均等化。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勞動分配率,強化勞動權益保障。毋庸諱言,目前我國初次分配中的另一個重要的不公表現就在于,國民收入分配向企業和政府傾斜,勞動參與財富分配的重要性正不斷降低和邊緣化。如數據顯示,2006年全國在崗職工工資總額23439億,僅占當年GDP的11%,而大多發達國家的這一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與此同時,職工工資的增長速度,也遠低于同期企業利潤和政府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
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做到這些,關鍵的一環是強化勞動權益的保障程度。如充分發揮工會在職工中的作用,通過推行“勞資合作”、“集體談判”等制度,提升勞動者在勞資關系中的博弈能力;如政府充分履行勞動監察責任,查處企業各種損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為;完善最低工資制以及養老、失業、醫療等全方位的勞動社會保障體系;等等。
網絡版編輯:連岳雷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