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4年開始,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探索讓在校大學生擔任“科研助理”的改革,并使其制度化,最終形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兩年前才從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畢業的王龍,如今已是北京一家公司的技術部門負責人。“我之所以工作后進步很快,主要得益于在校期間當‘科研助理’所受的鍛煉。”王龍說。
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孫麗霞告訴記者,大部分在該院做過“科研助理”的學生,畢業后很快成為所在單位的技術骨干或項目領軍人物。從2004年開始,北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探索讓在校大學生擔任“科研助理”的改革,并使其制度化,最終形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北華大學校長劉和忠在談到機械工程學院“科研助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時說:“這項改革很有意義,我們以工科個性化培養為引領,擴大輻射面,加強分類指導,不斷探索各個不同學科領域個性化人才培養途徑。”
幾個“淘小子”成為第一批“科研助理”
北華大學位于吉林省吉林市,走進機械工程學院和其他兩個工科學院共用的實驗樓,里面100多個房間大多是學生的創新實踐基地和實驗室,由于房子不夠用,所有的走廊都被利用上了。
雖然是雙休日,但記者看到,幾乎每個房間內都有學生在做項目。孫麗霞說,這些學生是“科研助理”,這個學期他們在做一個橫向項目,是大團隊協作,十幾個分室的教師和180多名學生“科研助理”都參加。
學生劉偉告訴記者,這些天他們晚上或雙休日都在實驗室工作,這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常態,“平時只要一上完課我們就會到實驗室來,因為有項目,很多同學放假都沒回家”。
組織學生做項目的是該院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主任李建永,作為當年“科研助理”的發起人之一,他向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科研助理”最初是機械工程學院幾名教師領著幾個“淘小子”做起來的。2002年春,學院有個酷愛科研的年輕教師姜生元,他想做項目,就找到實驗室的李建永等3名教師幫忙,又在學生中找了6個學習不太安分、但喜歡鼓搗實驗的“淘小子”,組成了一個小團隊,開始在校長特批的12平方米的小空間里做起了項目。
“項目是姜生元到企業里找來的,當時沒有條件、沒有錢,項目做了很多都不成功,一個禮拜還要往企業跑很多次,學生都跑夠了。直到2003年做數控機床改造,居然成功了,就一連做了幾臺,學生的科研興趣一下被激發了出來。”李建永說。
這個小團隊真正令學校“刮目相看”,是2003年他們研制的“氣動蠕動式纜索維護機器人”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中一舉斬獲一等獎。“參賽的都是重點大學,我們是唯一一所普通高校。”李建永說。
此后,越來越多的學生主動要求參加科研小組。第二年在全國大學生“挑戰杯”大賽中,姜生元領導的科研小組再次斬獲大獎。那一年,姜生元當上了機械工程學院院長,他說,學生跟著教師做科研就是“科研助理”,并在全院推行“科研助理”的做法。他們最初的實驗室也作為學生創新活動基地,被學校命名為“機電集成技術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
這期間,6個“淘小子”相繼畢業。入職不久,個個成績斐然。孫海亮被上海寶冶建設有限公司錄用,第二年就做技術管理工作。被認為最淘的任周燦,被上海的一家中國第二大汽車設計公司錄用,剛入職就是技術骨干。
“淘小子”們的成功,讓學院領導認識到,學生的興趣和潛質必須在實踐中激發出來。“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應該讓學生在科研實踐中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對專業的興趣和創新的精神。”孫麗霞說。
將“科研助理”轉化為人才培養模式
2004年,機械工程學院正式在全院采用“科研助理”的方法來培養學生。
“一開始只招聘到17名學生,除新生外,每個年級的都有,還有5名教師參加,組成一個大的團隊。我們先是對學生進行基本技能、方法培訓,然后就開始進行科研項目攻關了。”參加者之一的張玉峰老師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一種新型培養學生的模式雛形呈現出來,即依托科研基地,以項目為紐帶,教師和學生融為一體,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團隊,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學院將其稱為大學生“科研助理”培養模式。
2005年,學院正式出臺以創新教育為主線、以“科研助理”培養模式為實踐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新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取消傳統的系、教研室建制,組建課程組基層學術和教學組織,主管院長可直接指揮多個課程組。
在這個培養方案中,把保障學生進行創新實踐活動的時間、空間和機會,通過制度化的方式確定了下來。
在時間上,有學制和學分保障,實行“2+2”分流教育,設立創新學分。對全體學生按照學生個性要求分類多方向培養,所有學生在前2年的學習中,必須完成4個創新學分,在后2年學習中,做“科研助理”、做項目得到的學分,可與其他實踐課程互換學分。
在空間上,有穩固的、常態化場所。學院所有研究室(實驗室)同時作為學生實踐基地,師生共用。每個研究室(實驗室)都要按照研究方向招聘學生“科研助理”,他們既參與做課題和項目,也參與日常管理。
在機會上,學院每年兩次按各自專業方向招聘學生“科研助理”,并且不受年級限制,學生根據興趣進入不同的研究室。
李建永說:“基地與研究室的功能是一樣的,過去是教師做科研用,現在是學生與教師共用,是培養學生的基地。改革前,我們的實踐基地只有一兩個分室,現在發展到15個分室,這些研究室是根據各自的技術特長設立的,每個研究室都有在技術方面比較精湛的教師作為指導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科研知識培養和能力提升。”
這樣的制度性設計,使學生在實踐培養上有了基本保障,尤其在大二后分流,做“科研助理”的學生就有了更多時間保障。有的學生創新學分得到90多分,可以和其他學科互換學分。這方面學校給學院是開綠燈的。
“做科研助理”實現能力和素質的提升
自2006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做“科研助理”,人數占到全院學生總數的20%以上。
記者采訪時,該學院正在做一個合作項目“探月工程”的采樣分系統的模型設計,15個實驗室的教師和180名學生“科研助理”全部上陣。李建永說,這是一個大項目,是大團隊作業,很鍛煉人。他們讓基地的學生都參加,雖然有的學生參與程度低,只是打打雜,但這個過程是有意義的。
機電研究室有15個學生“科研助理”,除上課外白天晚上都在實驗室做項目。幾個剛剛進基地不久的學生說,他們只做些輔助性的事,但很喜歡這里的氣氛。年輕的指導教師賈雙林對記者說:“做項目時,教師和學生經常在一起討論,比如這個方案做成什么樣,要多次討論,和二期比較,哪些地方是創新點,哪些方面要更優化,這個研究討論的過程非常好,學生在研討中思維的方法會得到提高。”
“學生做‘科研助理’,主要目的不在于做成多大的項目,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把科學的方法、態度和精神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一步步實現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李建永說,“作為工程機械專業,我們認為應該按照企業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來設計‘科研助理’的培養方式,通過做項目培養學生的工程技術能力,包括對項目的構思、設計、開發和實施能力等。”
項目成為培養學生的載體,學院為此專門設計了兩種做項目的方法:一是做真實的項目,二是從做小項目到做大項目,從低層次到高層次。
學院有創新實踐項目庫,經常保持在300個以上,涵蓋了學生自選項目、科技創新競賽項目、實驗室設備改造項目、教師的科研項目和教研項目、企業委托的開發項目等。
李建永告訴記者,這其中有很多項目是向社會和企業征集的,他們無償為企業做方案。已經畢業的學生“科研助理”范繼武說:“學校周邊有很多小企業,我們天天往企業跑,無償為他們做項目,給泡沫廠做泡沫板的切割項目,給生產運動鞋的廠子做冰刀、冰鞋的加工項目。一位建材廠的老板非常感動,他說我們這些學生真是幸運,他還沒見過這樣教學生的學校。希望我們繼續做下去,他愿意掏錢支持我們!”
在做真實的項目過程中,學院設計了一套訓練方法,即每個學生“科研助理”都要從打雜做起,從做小項目到做大項目,一步步提高。大一、大二學生由教師和學長帶著做,基本掌握做項目做科研的方法;大三要具備設計能力,獨立完成項目從設計到實施的整個流程;大四要成為成熟的“科研助理”,能夠帶領和指導新的學生“科研助理”做項目。
大三學生彭幫亮對記者說,他做“科研助理”兩年了,大小項目做過很多,有國家級項目、省級項目、吉林市的項目,小項目就更多。“剛開始我連一個元器件都不認識,看著學長們做,我打雜。但這個過程很吸引我。到大三的時候我自己就可以獨立立項了。”
這個學期,彭幫亮和同學葉超群立的項目是“小轎車車載遮陽裝置”,他倆帶著3名大二學生組成一個課題組。“每個人都提出幾個方案,開項目討論會時,把大四學長請過來指導,他們做科研比我們有經驗。”
在做項目的訓練和熏陶下,學生“科研助理”在畢業前不僅成熟地掌握了做項目和工程的方法、步驟和思路,還具備了很強的項目開發、設計和建造的能力,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團隊精神,有的還鍛煉出較強的領導能力。
學院有一個很大的多功能展示室,陳列著10年來學生“科研助理”們研發的項目和產品。“管道機器人”從2002年第一代學生“科研助理”就開始研發,10多年來一直在不斷創新改進,現在已經做到第四代。“蜂王漿挖掘機”兩代學生先后做過五版,今年已進入市場。
真正檢驗學生能力和讓學生一展身手的時刻,是在畢業找工作的時候。記者了解到,學院本屆“科研助理”畢業生全都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大四學生劉偉是創新基地的學生負責人,他參與的大小項目有上百個。他說:“我在大二的時候就能夠進行設計,大三的時候在很多方面都練得比較成熟了。和外邊的同學比,更早的接觸實踐,而且在這里鍛煉的是綜合實力。”今年即將畢業的他,已經被上海一家大公司錄用。
“我們的學生有過做課題做項目的經歷,他們在就業市場上很有優勢。很多學生找工作回來后說,面試時考的東西和他們平時做的事情幾乎一樣。”李建永說的時候非常開心。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