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頻出戰略牌 工業創新待加快
時間:2014年05月12日瀏覽:118次收藏分享: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掀起了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主要表現為紛紛出臺創新政策、加大創新投入、創新競爭更加系統化、創新周期不斷縮短等。這也給我國的工業科技創新帶來諸多挑戰,包括創新投入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我國的創新空間被日益多樣化的創新模式所擠壓及單兵作戰的創新能力無法與歐美匹敵等。為此,賽迪智庫工業科技研究所認為,要提高我國的工業科技創新能力,迎接新一輪的工業創新浪潮,核心任務是要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推動創新聯盟建設、推進產業鏈創新模式及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啟動再工業化戰略,聚焦實體經濟領域的創新活動,掀起了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以求經濟的快速復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也緊跟其后,以實現經濟的轉型。其中,3D打印、新能源、互聯網等領域成為各國創新的重點,被譽為新工業革命的代表。面對這一態勢,我國應如何抉擇以實現經濟提質增效是當前面臨的重要命題。
國家創新戰略頻出
各國在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中最重要的舉措就是紛紛出臺創新新政,強化創新戰略的頂層設計,其中表現突出的是美國、日本、俄羅斯等。2011年,美國先后頒布了《美國創新戰略》、《美國發明法》,旨在提升國家的創新能力和經濟競爭力,確保經濟的增長與繁榮,搶占創新制高點。
2013年3月,俄羅斯制定了《2013~2020年俄羅斯國家經濟發展與創新型經濟計劃》,強調從根本上提高創新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保證科研成果商業化和新技術的應用,并實施區域創新發展政策。2013年6月,日本通過了《科學技術創新綜合戰略》,提出政、產、學聯合推進創新的新思路。順應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我國也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投入持續加大
盡管近幾年多數國家經濟不景氣、財政預算吃緊,研發投入仍逐年遞增。從全球層面看,2012年全球41個國家的研發支出預算總額為15170億美元,預計2014年將增長到16180億美元,研發支出預算占GDP的比重達到了1.8%。
從國家層面看,美國是研發投入規模最大的國家,近幾年研發投入預算逐年增長,預測2014年將達到4650億美元,占全球研發支出預算總額比接近30%。相比于美國,雖然日本的研發投入預算規模僅為美國的35%左右,但其研發投入預算占GDP比例卻是全球最高,近幾年始終保持在3.4%的水平。其他發達國家中,德國是研發投入規模較大的國家,2014年的預算規模達到了920億美元,占GDP的比例僅次于日本。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推進,研發投入的預算規模明顯增長,預算支出占GDP的比重也逐年上升。據R&D雜志統計及預測,2012~2014年期間,我國的研發投入預算規模從2320億美元增加至2840億美元,研發投入預算占GDP的比例也由1.8%提高至2.0%。
創新競爭系統化
與早期產品技術創新競爭占主導的情況不同,新一輪工業創新呈現出的一個最典型特征就是創新競爭系統化。
目前,創新的競爭已經從單純的產品技術創新向產業鏈、價值鏈及經營模式、理念等方向演化,經歷著由點到線到面的演變,創新的內涵日益豐富。
例如,引領全球創新浪潮的蘋果公司在1997~2003年期間經歷了產品創新的積累并實現了產業化,推出了風靡全球的iPod、iPhone、iPad等系列產品。其后,面對來自三星等競爭對手的壓力,蘋果公司拓展創新內涵,先后大膽實踐了針對客戶價值的理念創新、以i鄄Tunes、AppStore等平臺開發運營為代表的商業模式創新。可以說,后者相對于前者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將創新的收益從單純的產品價值拓展到服務價值領域,開創了產業跨界融合典范。
又如,英特爾公司的芯片市場不斷面臨著新競爭,在沒有產品創新的情況下,施行新的創新模式,與微軟、康柏形成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主導了個人電腦行業,實現了轉型發展。
創新主體契約化
隨著創新系統化的發展,早期單兵作戰的創新模式面臨著資源、人才等瓶頸。為持續推動創新,不同企業之間、不同產業之間、不同國家之間開始展開創新合作,基于契約的聯合創新快速發展,涌現了類型各異的創新聯盟。
從企業層面看,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創新主體紛紛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例如,微軟公司就在全球設置了很多研究院(或技術中心),這其中包括與中國企業合作在上海、北京、海南、湖南、長春等多個產業園區或高新技術園區建立的微軟創新中心。
從產業層面看,基于契約的產業鏈創新也在快速發展,不同領域的企業已經從分工走向了合作。例如,目前食品工業與前向的農業、后向的流通業聯合創新就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的跨界融合。
從國家層面看,歐盟各國在航空航天領域都開展了基于契約的創新合作,提升了航空航天產業的競爭力,增強了與美對話的話語權。
創新周期不斷縮短
隨著創新系統化和聯合創新的不斷發展,創新主體的能力顯著增強,創新周期不斷縮短,創新成果持續推出。以蘋果公司為例,2005年以前產品更新的周期長達3年之久,而2005年以后則以每年都有新產品的速度更新,尤其是2012年以來,每年都會出現2~3種新產品。這一態勢使得領先者與跟隨者的差距被快速拉大,形成了領先者對競爭者的巨大威懾,同時也有效地引領了消費,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價值,為持續推進創新提供了保障。
我國創新投入壓力加大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雖然我國的創新投入持續增加,投入的絕對規模也僅次于美國,但投入強度與歐美等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研發支出預算占GDP的比重還較低。
在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背景下,隨著整個經濟增速的放緩和改善民生支出的大幅增加,國家科研經費增長空間縮小,研發投入持續增長的動力不強,國家的研發投入壓力加大。同時,目前我國工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之國際需求依然較為疲軟,企業的生存壓力較大,缺乏持續性增加研發投入的能力和意愿。
創新空間受擠壓
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的創新基本上還處于產品創新階段,不僅缺乏基于產業鏈的整體創新理念,也缺乏基于產業鏈創新的能力。例如,我國是當今世界智能手機的最大生產國,企業眾多,但企業創新仍主要局限于產品創新階段,創新的重點是手機如何更加智能,對于與智能手機緊密相關的商業模式創新能力明顯不足,對于平臺的開發運營尚處于模仿階段。
在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中,隨著創新系統化的進一步發展和創新周期的不斷縮短,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創新空間將會被挖掘出來,留給傳統產品創新者的空間越來越小,時間也越來越有限,我國工業企業面臨的創新選擇空間日趨萎縮。
創新差距被拉大
與傳統的單兵作戰式創新相比,基于契約的聯合創新所產生的決不是簡單的“1+1=2”的效應,而是倍數甚至級數效應。這一放大效應可以使創新合作方在短期內大幅度提升創新能力,分享創新效益。
從我國的實際情況看,目前我國工業企業的創新大都采取單兵作戰模式,跨企業間、跨產業、跨區域的合作極為有限,所產生的就是效應就是簡單的“1”。在新一輪工業創新浪潮中,基于契約的聯合創新發展將進一步拉大我國工業創新主體與契約創新主體間的差距。
改進創新投入增長機制
一是進一步增加財政對工業創新的投入,穩步提高研發預算支出占GDP的比例;二是以創新型企業認定評價為抓手,對經認定的創新型企業、尤其是創新型中小企業,適度放寬上市條件,通過上市融資以緩解研發投入不足;三是積極引導各類科研機構,發行研發融資債券,緩解科研機構研發經費不足;四是改進工業轉型升級資金支持方向,將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和新產品開發作為支持重點。
積極推進創新聯盟建設
一是積極引導企業建立契約型研發合作機制,組建創新聯盟;二是發揮政府在學(研)、企合作中的橋梁作用,組建官、學、企創新聯盟,推進合作研發。三是積極推進跨國創新聯盟建設。一方面,積極引導本土企業“走出去”,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科研機構組建創新聯盟,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資源開展合作研發活動。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請進來”。吸引發達國家的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與本土企業在國內組建聯合研發機構,引進研發人才。
積極推進產業鏈創新
一是積極引導創新能力強的核心企業,前向或后向整合產業鏈創新資源,推動產業鏈整合創新,提升整個產業鏈的創新能力;二是根據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的特點,積極推動重點關聯產業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研發,共享創新收益,共擔創新風險;三是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研發資源,實現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的突破。
營造新的創新環境
一是積極引導企業轉變創新理念,改變以往的單兵作戰創新思維與模式,確立基于全球視野和全產業鏈的創新新思路;二是加大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公共創新平臺,提升創新服務水平;三是加快推進創新成果產業化,縮短創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