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柳元管的工藝計算,制訂了傳統的工藝方案。為解決生產設備不足的難題,在分析傳統工藝方案各工序成形特點的基礎上,確定了工序復合的改進方案,設計了實用的模具結構。生產實踐表明,改進的工藝方案及模具設計能保證零件形狀及精度要求,同時使生產效率及經濟效益得到較大地提高。
關鍵詞:柳元管;沖壓工藝;模具設計;改進;工序復合
如圖 1 所示的柳元管為某私營企業從外商處承攬的加工件,采用1mm優質低碳鋼10制成,同型號不同規格的零件還有三種,每種型號年產量為6萬件,由于生產急需,要求生產周期短,交貨要快。
圖1 零件結構簡圖
1 工藝計算
這是一常見的典型拉伸件,零件結構并不很復雜,按照零件的加工順序,首先要對零件進行工藝計算,才能制訂出合理的工藝方案。
選取合適的修邊余量之后,根據拉伸前后毛坯與工件的表面積不變原則,依據毛坯直徑D計算公式:D= ,可求得D=84 。那么,該零件的拉延系數m=d/D=39/84=0.46。
根據資料中的公式,確定是否采用壓邊。毛坯相對厚度 t/D=1/84=0.012;(0.09~0.17)(1―m)=0.0486~0.0918,因 t/D<(0.09~0.17)(1―m),故需采用壓邊圈。
查表得,極限拉延系數m極=0.5~0.53,因m<m極,故需多次拉伸。
根據資料,可選取各次拉延系數m1=0.59, m2=0.78,即第一次拉成d1=m1D=0.59×84=49.6 ;第二次拉成d2=m2 d1=0.78×49.6=39(式中各零件直徑為中心層直徑)。
2 傳統工藝方案及其不足
考慮到該零件錐形部分成形高度h=10≈(0.25~0.3),d2=9.75~11.7,屬于淺錐形件。由于毛坯的變形程度不大,故能一次拉成,但按錐形件成形規律,須先拉伸成直徑等于錐形件大端直徑的圓筒形。
又由于錐形底部的φ12孔與錐形件小端直徑較為接近,在拉伸成錐形過程中,易成為變形弱區而產生孔形變形,因此宜在錐形部分成形后加工。
圖2 傳統工藝方案
根據上述分析及工藝計算,結合傳統的加工經驗,可制訂出如圖 2 所示的工藝方案:
先落料并首次拉伸→第二次拉伸并擠邊→拉成錐形→沖底孔。
整個工序的完成,需要設計4套模具,即落料→首次拉伸復合模,第二次拉伸→擠邊復合模,錐形成形模,底孔沖模。
應該說,這種工藝方案復合程度還是比較高的,模具制造也比較容易,是較符合小型私營企業生產實際的。但考慮到零件交貨期較短,若按該工藝方案生產,受生產設備能力的限制,難以滿足外商的交貨要求。如若設計成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級進模則可以滿足交貨進度的要求。但由于設計的模具根本無法自己生產,不利于企業效益的提高并且較為龐大的模具也沒有合適的沖床加工。
因此,決定對原工藝方案進一步復合,以減少工序數目,提高生產效率。
3 工藝方案的確定
考慮到首次拉伸后的零件直徑φ49.6與第二次拉伸后的直徑φ39相差較大,因此將第一、二次拉伸工序合并是具有結構設計上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盡管錐形成形與沖底孔合并會發生孔徑變形,但通過在模具上采取措施是有可能避免的,因 此,決定改進工藝方案成如圖 3 所示。即:落料并首次拉伸、二次拉伸并擠邊→拉成錐形、沖底孔。
圖3 改進的工藝方案
4 模具設計
4.1 落料→兩次拉伸→擠邊復合模設計
4.1.1 模具結構
根據零件改進后的工藝方案,設計了落料→兩次拉伸→擠邊復合模,結構如圖 4 所示。
1上模板 2上固定板 3落料凸模 4上墊板 5二次拉伸凹模 6打料桿 7模柄 8卸料板 9二次拉伸凸模 10首次拉伸凸模 11落料凹模 12導套 13導柱 14壓邊圈 15凹模墊塊 16下固定板 17下墊板 18下模板 19、20頂桿21、26螺桿 22、23聚氨酯塊 24、25頂板
圖4 落料→兩次拉伸→擠邊復合模結構圖
4.1.2 工作原理
整套模具按其工作順序,依次連續性地完成落料、首次拉伸、二次拉伸、擠切邊、卸料五個步驟。
首先,模具開啟,聚氨酯塊22、23在自身彈力作用下通過頂桿20、19分別將首次拉伸凸模10、壓邊圈 14 頂起至與落料 凹模11上端面平齊,此時將條料放入模具合適位置,壓力機開始下行,落料凸模 3 與落料凹模11共同作用將拉伸件的展開料毛坯沖下,完成落料工作。
展開料沖切完成,沖切好的坯料被落料凸模3及壓邊圈 14 共同壓緊后隨壓力機滑塊一同下行,隨之落料凸模 3 與首次拉伸凸模 10 進行首次拉伸,直至二次拉伸凹模 5 開始與首次拉伸凸模10端面接觸,毛坯成形到圖 2 所示尺寸,模具轉入二次拉伸。
隨著壓力機滑塊的繼續下降,二次拉伸凹模 5 迫使首次拉伸凸模 10 向下運動,二次拉伸凹模 5 及二次拉伸凸模 9 開始對第一次拉伸結束的半成品進行二次拉伸。
隨著二次拉伸的完成,二次拉伸凸模 9 的擠切工作部分進入二次拉伸凹模 5 的型腔,它們共同作用將二次拉伸好的工件切邊。此時,整個零件的拉伸、切邊完成。
最后,壓機滑塊上升,首次拉伸凸模 10、壓邊圈 14 通過頂桿 20、19 在聚氨酯塊 22、23 彈力作用下開始上升復位,同時將擠切后的廢邊推出二次拉伸凸模9的擠切工作部位。與此同時,上模帶著成品零件復位至機床上死點,打料桿 6 與沖床打料橫桿相撞,推動卸料板8將成品從二次拉伸凹模 5 型腔中推出,至此零件完成一個工作周期,模具轉入下一個工作循環。
4.1.3 設計要點
(1)該模具有兩組拉伸凸、凹模,其中件號10既是首次拉伸凸模又是二次拉伸時的壓邊圈,其結構為懸浮結構,靠二次拉伸凸模9下部和壓邊圈14定位以及頂桿20支撐,其它3個凸、凹模均為固定式。
(2)件號9上部既是二次拉伸的凸模又是擠切修邊的凸模,同時其下部還擔負首次拉伸凸模10的初始定位及導向作用;落料凸模3外形既是落料的凸模,內孔下部又是首次拉伸的凹模、其上部為二次拉伸凹模5的固定部位。
(3)為承受及分散零件工作時的壓力,模具中設置上、下墊板4、17,墊板采用T10A鋼制造,淬火至HRC56 ~58。
(4)整套模具下模采用兩組各自獨立的聚氨酯塊通過彈力進行頂料,同時又提供壓邊力及零件的首次拉伸力,因此要求支承首次拉伸凸模10的聚氨酯塊22預壓力應大于零件的首次拉伸力。上模脫料由打料桿完成。
(5)為保證拉伸及脫模的順利完成,壓力機滑塊行程至少應大于2倍零件高度與首次拉伸高度之和。
4.2 拉伸→沖孔復合模設計
4.2.1 模具結構及工作原理
為完成拉伸→沖孔工序,設計了拉伸→沖孔復合模,結構如圖 5 所示。
1上模板 2拉伸凹模 3拉伸凸模 4沖頭 5、8聚氨酯塊 6卸料塊 7卸料桿
圖5 拉伸→沖孔復合模簡圖
模具工作時,首先將拉伸切邊好的半成品套入拉伸凸模3中,隨著拉伸凹模2下降,其與拉伸凸模3共同作用,逐漸將筒體部分拉伸成錐形,至拉伸件即將完成(尚差1.5mm時),沖頭4與筒底接觸完成筒體底部沖孔,沖床滑塊下降1mm,沖頭4完成對筒底的沖孔,隨著沖床滑塊繼續下降,拉伸凹模2與拉伸凸模3完全接觸,卸料塊6對筒體進行校平、校正,整個成形好的筒體也得到校正,零件整個拉伸→沖孔過程完成。
壓機滑塊上升,聚氨酯塊5在彈力作用下推動卸料塊6將拉伸沖孔好的零件推出型腔,與此同時,聚氨酯塊8在在彈力作用下帶動卸料桿7將沖切好的廢料推出凹模孔,模具轉入下一個工作循環。
4.2.2 設計要點
(1)為避免沖孔的孔徑變化,模具中要合理安排好沖孔的步驟,即在拉伸即將完成時沖切。
(2)為保證拉伸及沖切間隙,設置導柱、導套,同時拉伸凸模3即是錐形拉伸的凸模又是底孔沖切的凹模。
(3)為保證卸料有力,選用硬度為85的聚氨酯制作聚氨酯塊5、8。
5 結束語
制訂的改進工藝方案及設計的模具,經生產實踐后,順利投入使用,生產的零件形狀及精度都滿足產品的要求。改進后的工藝方案大大減少了工序的數目,解決了壓機負荷大等問題,使得零件的生產進度得以按期完成。 同時,由于對零件成形的各工序進行了合理的分析,對各工序進行了有效的復合,因而改進后的工藝比原工藝提高工效一倍,既保證交貨期又減少了一半的機床占用及操作人員,經濟效益也得到顯著提高。
業務咨詢:932174181 媒體合作:2279387437 24小時服務熱線:15136468001 盤古機械網 - 全面、科學的機械行業免費發布信息網站 Copyright 2017 PGJXO.COM 豫ICP備12019803號